17号早上,我和文达坐上济南到重庆的飞机,两个小时后到达。 我们首选洪崖洞景区,坐了一个小时的城市地铁,三号转一号,终于到达嘉陵江边。洪崖洞是朋友推荐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在悬崖上层层相依,甚是壮观。穿行其间,各种重庆风格的纪念品玲琅满目,尤其是特色小吃,令人垂涎。我跟朋友说自己在小面馆吃得很嗨,他说:你直接跟老板说来最辣的那种面就好!看来,重庆的辣还是分等级的,想想我就已经大汗淋漓了。古建筑依山而建,有流水瀑布,有亭台轩榭,有清幽小径,每天都在面向滚滚江水,独成一处别样风景。不禁感慨,多年以前的重庆人在建筑上有如此美学。住得舒服,住得艺术,生活就在这样的建筑中悠闲地展开,你仿佛可以听到那婉转的叫卖声,还有雨打屋檐的水滴声,江水滔滔东流去,人居仙阁多惬意。 洪崖洞下来,偶入一旅游团。车到湖广会馆,气派非凡,乡情浓郁。一段“两湖两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让我们看到人在社会中的卑微与无奈。背井离乡,到荒芜之地谋生,生命在异地重新开始。当年的那些乡民人人都一定有心酸的建业故事,人人也成为后代在此繁衍的精神纪念。我特别注意了会馆中的戏台,上面有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越是创业艰辛,越要重视好孩子的教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选择为后辈在重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会馆,我回头看,这是一座有纪念意义的会馆,是他乡人还乡愿的地方,它告诉人们从哪里来,它告诉人们先辈如何励志图强。建筑存在的意义,除了自身的美感,更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到重庆必要到白公馆和渣滓洞,那里有红色故事,从童年的阅读中我就已经熟悉了那些革命志士的事迹。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原是四川*阀的别墅。1939年*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抗日爱国将领*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 我在关押“小萝卜头”的牢房里看到了他们一家人的照片,有祥和的合影,也有惨烈的就义场面。墙上有“小萝卜头”画的画,打飞机、小花鹿……惟妙惟肖,透着一个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近乎窒息的牢房里,一个孩子从八个月长到八岁,成长一天也没有停留,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感受着世界,他带给
中医白癜风的治疗狱友们快乐和希望。然而……胸口突然很压抑。 渣滓洞比我想象中的要小,里面的
癜风医院审讯室故意对着牢房,当革命者被用刑,就会让其他人感同身受。其间墙上的那些训导语是软化革命者意志的手段。当初众多革命者被囚禁在这里,天天遭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摧残。我走过一间间牢门,想象着当初烈士们的生活样貌,能够支撑他们的是那颗渴望胜利的心还有信仰的存在。环绕渣滓洞一周,我们看到这个并不大的院落高墙林立,在群山与绿树中间,很难被发现。一个原本山清水秀的地方,一个原本休闲怡情的地方,却藏着一所泯灭人性的“监狱”。一个个生命被恶魔无情地杀害,惨绝人寰,震惊中外。我沿着小路走下来,一步步,都不得轻松。 在瓷器口镇停留十分钟拍照,景致太远,竟没有拍得中意的照片。车上看镇容,商业气息浓郁,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安逸打牌的老人们。一边是强烈的商业意识,一边是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各得其趣。说实话,这并不是我要找的古镇,一座真正的古镇不仅是建筑的古老,更在于人们生活的心态和文化是原生态的。而随着社会的变化,这越来越稀有了。 沿着嘉陵江到长江,我们在渝中半岛环行。岛上的大楼各具形态,在绿树中高高耸立,顺山势而建,落差巨大,其间公路回环曲折,甚是惊险。大楼是钢筋水泥,大山是碧树青草,二者融为一体,别具韵味。忽然想到这样的建筑布局里有刚柔之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依存的态度建设新重庆,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到长江索道处,我们开始一览长江风光。索道缓缓移动,在高楼中穿行,而后贴近江面,令人惊叹。江水汹涌,泛出多少历史往事。这一江水,养育多少两岸人?这一江水承载多少兴衰事?这一江水见证多少风雨来?导游讲起有座高楼没有电梯,老人们爬上爬下,身体竟然越来越好。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多有历练才会功德圆满。江水气势依然在,老人们的精神依然足,故事一传再传,一座索道无意间成了故事电台。 晚上接受朋友的盛情在解放碑附近吃自助餐,观繁华夜景,回到酒店已过十点,酣然入睡,一天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这一天里我感受着重庆的变迂,重温了红色经典,有感叹,有肃然,内心总是沉甸甸的。无论是两江交汇的壮观,还是红岩烈士的凛然,都让我体会到这座城的不一般。 重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