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年8月,正值青海高原姹紫嫣红的季节,我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女性。她,就是曾经参加过哈尔盖、甘孜河、托勒等火车站建设,退休后定居山东的铁路职工王岩梅。
那天,王岩梅大姐来找我,是想投稿。她和工友们刚刚去了哈尔盖,那是她们参加工作以后修建的第一个火车站。返回途中,在西宁逗留的时间里,她和挚友武喜娥构思、商定,由武喜娥执笔写下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用以抒发她们难以抑制的同事情、战友爱。散文写得激情涌动,但内容显得空泛了一些,缺少具有生活质感的人与事,这让我不免有些遗憾。交谈之中,说起20世纪70年代在哈尔盖的那些经历,王岩梅立时变得神采飞扬,谈到动情处,她泪光莹莹,这不禁令我怦然心动。我理解她内心深处对青春、对往昔和对青海高原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作为青海铁路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王岩梅的脑海里,分明珍藏了太多难忘的故事。青海这片辽远的土地对她来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它的雄浑、壮美、连同它的苍茫风雪、飞沙走石,都给了她以多么强劲的磨砺,在她的生命原色上添加了多少绚丽的色彩,以至成为她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记忆。
我鼓励王岩梅将那些往事从记忆中打捞出来,以对往事的真实书写替代空泛的抒情,尽可能地还原当年铁路建设者的生活、劳作和精神气质,呈现他们的事迹和情怀。王岩梅答应试试。
让我意外的是,回到山东不足半个月,王岩梅就寄来了这篇由她执笔,和武喜娥合作完成的《哈尔盖,那难忘的岁月》。电话中,王岩梅给我叙说了这半个月自己如何打电话,找同事,和伙伴们一起沉潜于往事的钩沉。她只字未提自己的辛苦,只是一个劲地说:同事们太好了,把能记得的事都一股脑儿告诉了我们,还热心地为我们搜寻当年的老照片。这让我高兴,也让我感动。我知道,他们那一代人大多都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为别人做得多。
面对眼前洋洋七千多字的文本,想到王岩梅的满头华发、朗朗笑声,我的心再一次被她触动。尽管文字还显得稚嫩,不像专业作家那样老到,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青海的挚爱,对哈尔盖的依恋,对青春无悔的歌唱,对梦想执着的追寻……却无不令人动容。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高原铁路人就这样凭借对事业的敬畏与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饱满的热情绽放着青春的美好,在艰难困苦中展现着生命的蓬勃力量。这看似朴拙的文字,其实有着巨大的张力,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早已把高原视作故乡的游子对青海大地暖暖的爱、深深的情;也不单单是一代人对青春与过往执拗的回望、深沉的感念;更多的,则是高原拓荒者、建设者的情怀与梦想、执着与坚守,是高原儿女令人动容的品格操守和精神力量。这精神激励人、鼓舞人,让人蓬勃向上,踔厉风发,一往无前。
对王岩梅、武喜娥和她们的伙伴们来说,青海,哈尔盖,永远是一片镌刻着光荣与梦想、承载着故事和温暖的高天厚土。因为,她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因为,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这里书写过传奇,也创建过辉煌!
很高兴,在这个夏天,青海最美的季节,能与岩梅大姐相识、相遇并且通过文字而相知、相熟。
20世纪70年代初的哈尔盖车站
离别45年后,中铁一局原建三队七小队的队友们又重新欢聚在哈尔盖。
中铁一局原建三队七、八小队20世纪70年代合影
年7月8日,一群年过花甲,鬓角染霜,离别哈尔盖45年的老人从山东、陕西、新疆、西宁、兰州等地,汇集到了青海湖畔的刚察县哈尔盖火车站,激动地抚摸着哈尔盖火车站站牌,喜悦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站在焕然一新的哈尔盖车站站牌前,我们心情激动万分,想不到啊,45年前我们建了哈尔盖第一代车站,45年后大家两鬓斑白时,又在新一代车站相聚!我们一次次合影留念,一次次和老朋友相拥叙谈……
思绪就这样被带回了45年前。一幕幕如烟的往事在脑海涌现……
(一)
45年前的年,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在全国招工,我们积极响应祖国的“建设大西北,修通青藏铁路”的号召,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地集聚西宁,赶往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边的哈尔盖,承担起了建设哈尔盖车站的任务。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中铁一局原建三队七小队建车站、水塔,盖机车库、军工站,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建成了哈尔盖车站,甘孜河车站,托勒车站,在这里留下了最坚实的脚步和最美丽的青春年华!
那时,哈尔盖茫茫荒原,人烟稀少,平均海拔三千多米,氧气只有海平面的70%。春季常刮大风,风力可达九、十级;冬天寒冷异常,最低气温零下31℃左右。夏天还会遇到六月飞雪。没有铁路,没有房屋,更没有车站,目力所及,只有一条窄窄的公路,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着,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哈尔盖茫茫荒原上,地面泥土只有二三公分厚,往下全是沙子,只长草不长树,春季刮大风的时候,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细沙能透过双层玻璃落在靠窗的床上、桌上,一小堆一小堆的,人若赶在路上,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沙子和泥土,一不小心就被风刮倒在地,帐篷也常常被风刮倒。赶上刮大风的天气,我们不得不休“风工”。冬天天寒地冻,我们穿戴着全副武装的羊毛皮衣、皮鞋、皮帽,还冻得浑身打颤。
记得刚到托勒时,没地方住,我们只好住废弃了的牛羊圈。大家动手清理干净了牛羊粪,放上两个条凳,搭上用木板钉成的约一米宽的床板,这就是我们的宿舍了。到了哈尔盖,条件好多了,哈尔盖是队部所在地,我们用建成砖柱的土坯房当宿舍,建了食堂、招待所。那时因气压不够,馒头常蒸不熟,可大伙吃得特别开心。
那时,全七小队只有一台小型发电机发电,供晚上宿舍照明用。水得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缺电、缺水,加之高原缺氧,别说搬石头、搬砖瓦、砸片石、拉沙子……就是徒步行走也会气喘吁吁。又没有像样的现代化机械,要修建火车站,困难可想而知。可是我们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发倡议书,用雷锋、王杰精神鞭策自己;我们利用午休和周日参加义务劳动,以缩短建设工期……记不清奋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记不清留下了多少个感人的故事!车站建起来了,军工站、机车库建起来了。蓝天下,高高的水塔耸立入云,那是多么壮阔的场景,至今想起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是的,哈尔盖车站就那样凭借我们的豪情和壮志建起来了!我们欢呼,跳跃,是那样兴奋!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二)
记得年3月12日早饭时间,食堂前边的黑板报前围满了人,大家在看七小队瓦三班的倡议书。“倡议书发得及时!”赵书记说。“学雷锋,义务劳动,缩短工期提的好!”陈队长啧啧称赞。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赞同:“好啊,那咱们今天中饭后就去卸砖吧,砖在货位上停着呢。”
匆匆吃过中饭,瓦二和瓦三班的青年们直奔停靠在铁轨货位上装满红砖的车厢。大家兵分两路,一路瓦三班,爬上车厢,拉开距离,用卸砖铁夹一次夹起几块红砖,往车厢下运送;另一路瓦二班,依次在车厢下排成长蛇阵,把递下来的一摞红砖接住,迅速传到下一个人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往下传,一直传递到路基远处放置红砖的地方,那里有赶来助战的师傅们再把砖摞成垛。车厢上卸砖的,争先恐后,这一夹砖递下去了,又赶紧弯下腰,夹起另一夹接着往下递。接砖的人把一夹子砖牢牢接住,再往下传,依次传递到垒砖的师傅手里。大家你追我赶,不多时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不少人手套被磨破,手指上被擦破了皮,真痛!但看到卸下的红砖,看到被师傅垒成的一个个方形的砖垛齐刷刷地排列在那里,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年3月14日,义务劳动又在午饭后开始了,这次是卸水泥,那是最重最脏最苦的活。大卡车静静地停在车站工地上,我们要把车上的水泥卸下来,搬进军工站,以防雨淋。我们打开卡车后挡板,放下卡车左右的挡板,搭上桥板开始工作。
一袋水泥一百斤重,先由两人抬起一袋,放稳在背水泥的人背上,背水泥的人稳住身体,蹒跚前行。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样迎上前去背水泥,我们背着水泥走到军工站里存放水泥处,就有工友从我们背上接过水泥,一袋袋码放起来,一摞大概10—20袋。大家穿梭进出,军工站里,弥漫着水泥的尘雾,尘雾钻进我们的衣服、领口、鼻子、眼睛,又穿过口罩进入鼻腔,口腔。高原本来就缺氧,到这时就更感到胸闷气短,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一会儿,我们累得呼呼直喘气。师傅看到我们累成这样,就说:“女孩子去休息,剩下的交给男工就行了。”有男工接话说:“哈哈,撑不住了吧?干这活女的就是不如男的。”师傅的关心温暖着我们,男工的话也有道理,但我们不甘落后回答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天啊!我们要和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坚持到最后。卸完水泥,我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工作服上沾满了水泥,内衣又脏又湿地贴在身上,真是又累又脏又难受。回到宿舍,咕咚咚喝了一茶缸水,用毛巾擦干汗水,换上干燥内衣,下午上班的时间就到了。
年3月下旬的一天早晨,忽然传来“干燥窑起火了,快来救火!”的呼喊声。大家拿起脸盆,水桶,各种各样能盛水灭火的器具直奔烘烤木板的“干燥窑”房。此时只见浓烟从窑顶冒出,呼喊声、奔跑声、筒盆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当地缺水,我们吃的水也要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烤窑房”门口只有一个大的蓄水池能够用来灭火。只见赵守仁师傅“腾”地一下跳上蓄水池,接过水桶用脚麻利地把水桶蹬踩到蓄水池里,桶立刻灌满了,他双手赶忙提起水桶递给大家,一桶接一桶,一盆接一盆儿,人们自觉地站成一条长龙,把水传到“干燥窑”的顶部。窑顶的人接住往下浇,试图把火扑灭。浓烟越来越大,水池的水用了快一半还无济于事,陈队长、赵书记心急如焚。这可是哈尔盖车站做门窗的材料啊,必须尽快找到火源,迅速灭火!此刻又刮起了风,浓烟迷得人睁不开眼,刚在窑顶揭开一个洞查看,就有火苗蹿出,这可急坏了木工班长崔子敬、李东海。要知道,这“美国松”可是当时最好最贵的板材,烘烤它花了不少代价,抢救不出来损失太大不说,还耽误了哈尔盖车站的建设工期!怎么办?简短的商议后,几个人把大衣脱下,顶在头上当作保护伞,一个人趴在窑顶上,近距离地寻找火源。千难万险,火源终于被找到了!一桶桶,一盆盆从蓄水池、从厨房弄来的水,连续往下浇,火终于被扑灭了,三分之二的木板得救了!回头来看看大家,身上湿漉漉的,脸上黑一道白一道,有几个人还受了轻伤。但看看被救出的烤板,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
(三)
建哈尔盖车站的沙子大多是我们从青海湖边拉来的。
那天吃过早饭,大卡车又载着我们出发了。时值6月,阳光灿烂,汽车一路欢歌,远远地就看到青海湖那湛蓝湛蓝的湖水。湖水与绿草,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是那样辽阔壮美!越来越近了,草地上的牦牛在悠闲地吃草,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听到汽车喇叭声,仿佛受到惊吓,展翅飞起来……刹那间,湖水、蓝天、白云、青草、鸟儿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天地间的奇迹!
目的地到了,我们挥动铁锨,往车厢里装沙子。我们一行五个人,年纪只有十七八、十八九岁,个头不高,力气不够,满满一锨沙子铲起来扔到车上是蛮费劲的,稍不留神,沙子就会有一半掉到车厢之外,车只装了一半,我们就已汗流浃背了。
休息时,我们躺在沙滩上,看着蓝蓝的天上飘着雪白的云朵,禁不住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歌声鼓舞了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忘记了劳累,大家爬起来,又挥动铁锨欢快地干起来,直到装满一车沙子。就那样,卡车载着满车沙子和我们的一路欢歌,回到了驻地。
要给机车库浇注混凝土了。二班被挑选出来的四男四女分成四组(每组一男一女),每组一辆拉混凝土的铁架子翻斗车。搅拌机隆隆响着,一会儿,搅拌好的沙石料就出来了。推车装满了混凝土,男的前边拉,女的后边儿推,一路小跑,直奔机车库工地。听师傅说,混凝土要浇注及时,如超过一定时间,它就凝固、报废了。他们八个人一刻不敢放松,争取多拉快跑。拉车的身体前倾,两脚奋力蹬地往前拉,推车的使劲往前推。一车又一车,一趟又一趟,浑身冒汗了,两腿发酸,翻斗车似有千斤重,他们八个人都筋疲力尽了。劳保手套被磨破了,手上脚上磨起了血泡,身上满是泥浆点,真不想再拉了。
但想想即将建成的车站,又感觉力量倍增,再苦再累心里也甜了。
高原的冬天真冷啊,卡车载着我们奔波了约一个多小时,等到了甘孜河车站工地时,脚都冻麻木了。我们赶快下了车,跺跺脚,搓搓手,就按班长分配的工作各就各位。和泥的和泥,抹墙的抹墙,打地面的打地面。中午时分,卡车给我们送来了午饭,饥肠辘辘的我们打开包裹严实微微有点热气的饭菜准备吃。(因房子刚打了水泥地面,不能进去)此时又刮起了风,有人提议说:“刚建成的厕所可以挡风,我们到那里吃吧,那里会暖和些。”于是,这些平日里爱干净的姑娘小伙全跑到厕所里,拿着馒头就着已凉透的菜吃起来。吃着吃着,清鼻涕就流了下来,冻得浑身发抖,连嘴唇也感到麻木了。有两个弱小的女孩子被冻哭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安慰才让她们破涕为笑。
初到哈尔盖,就听说这地方有时会碰到野兽,我们不信,可那天下午我们居然真的碰上了。远远看见一只狼和一只牦牛在争斗,只见狼龇着牙咧着嘴,眼露凶光盯着牦牛。牦牛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头上的角去抵撞狼,狼一步步后退,勇敢的男工友们拿起铁锹等工具赶走了狼。狼跑到刚修建的铁路北边远远地望着我们。猛然,牦牛对着我们冲过来了,工人们赶紧逃跑,牦牛这才止住了脚步。好险啊!记得那天,在返回驻地的路上,我们远远看到牧民的帐篷和牧人背水的身影,心里才踏实下来。年轻的我们又唱起了喜爱的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那歌声好像特别有力量,在茫茫荒野上四处飘荡。就和我们的青春一样,让人欢喜让人难忘。
(四)
甘孜河、托勒车站建好了。说是车站,其实只是一个被隔成里外间的小房子,加上不远处的一个厕所而已。哈尔盖车站也基本完工。六月下旬,我们开始建哈尔盖车站的围墙。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我们也能像师傅那样举起铁锤砸片石,拿起瓦刀砌墙了。登上脚手架,我们居然也能和师傅一样,把砖砌得又平又直,把墙面抹得又光又平、有棱有角了。
登上高高的脚手架,视野是那样开阔,茫茫草原是那样苍远辽阔!风儿吹过,绿草随风起伏,像绿色的波浪,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这是哈儿盖最美的季节啊!
车站围墙一层层加高,大家互相鼓励:“抓紧时间,赶快完工!”“听说咱们又有新任务了。”“马上要去西安了,是吗?”“太好了!加油啊!”大家欢呼起来,挥动瓦刀,一边砌墙一边唱起了《女瓦工之歌》:头顶蓝天,脚踏脚手架,瓦刀手中舞,汗水浸透衣衫,为了修青藏铁路,我们把青春奉献……”
哈尔盖最寒冷的冬季,我们在宿舍用方砖砌成大炉子取暖、烧开水。火炉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方便,但室内用煤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危险。我们队的陈调度就是因为煤烟中毒而命丧哈尔盖的。我自己也有过煤烟中毒的遭遇。一天半夜,我迷迷糊糊感觉头疼、头晕,赶紧起来,一下子就摔倒在床上。我意识到煤烟中毒了,挣扎着爬起来推推临床的室友,她呻吟了一声又不动了。我一步步挪向门口,手拍房门大声呼救。幸好,值班的师傅闻声赶来,踹开房门,清新的空气立刻灌进屋子,我们大家才得救了。那一天,领导来看望了我们,欧阳大夫给我们每人发了些小药片。因祸得福,我们还吃上了参加工作以来食堂给我们做的第一次病号饭。
当时队上就一个小卫生室,一位大夫,头痛感冒的小病还能凑合,稍大一点的病,可就麻烦了。有一次我浑身酸痛,一会儿就打起了寒战,盖上两条被子还是冷得发抖,身上滚烫滚烫的,一量体温,39.8℃,我烧得迷迷糊糊。过了一阵子,又感到热得受不了,去掉两条被子还嫌热……一连两天降不了温,这可吓坏了室友王雪景,她将我的情况报告了团支部书记周振中,周书记来看望我,说这样不行。第二天上午,他就让一辆卡车医院。
我住院了。那是简易房屋组成的病房,病房共有六个床位,可只有我一个病号。刚躺在病床上,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女大夫走进来,询问我的病情,给我检查身体,详细做完记录。然后告诉我:“你的脾有点大。”“为什么?”我很吃惊。她笑着说“你得了疟疾,得疟疾的人都会发烧、发冷。烧得厉害了你的脾就肿大。”她俯下身摸摸我的额头,“别怕,你安心住几天院就会好的。”看着大夫离去的身影,我躺在病床上,忽然很想念父母和亲人,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离开家到哈尔盖工作一年多,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未哭过,那天是我到哈尔盖之后第一次落泪。
李护士端着瓷盘进来了,见我脸上挂着泪珠,就笑着对我说:“姑娘打针吧,打了针病就好了。”她动作麻利地用棉球给我消毒、打针,又取出一个写着我姓名的小药袋放在床头柜上再三叮嘱:“这是奎宁,这是……按时吃啊!”很快,我的烧退了,身体舒服了许多。几天后,大卡车来接我,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工班。
(五)
高原的冬季异常寒冷,气候干燥,又很难吃到青菜和水果,很多人都口鼻干裂、起泡,还有的人牙龈上火,疼得吃不好睡不着。卫生室缺药物,欧阳大夫也束手无策。记得大年三十那天,一个工友牙痛得受不了,去找大夫想办法。看着工友痛苦的样子,大夫说:“如果你实在受不了,只有拔掉。”这是无奈之举,但当时也只能如此。简单打了止痛针,另两位工友按住坐在椅子上的病人,大夫拿起大铁钳(当时无牙科钳子),硬生生地拔掉了那个病牙,鲜血顿时从牙床流出,那场面真的很吓人!
那时环境艰苦,物质匮乏,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很丰富。几乎每个周日,队部操场上都有热闹的篮球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队友们在运动场上敏捷地传球、带球上篮,潇洒的姿势总是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周日的上午我们还经常成群结伴到草原上去采野花,找野菜。有时收获颇丰,我们把蘑菇、野葱之类的食物拿到食堂,让师傅加工成美味;把野花带回宿舍,插在瓶子里美化生活。
每个工作日的晚饭后,各工班都集中在一起,召开读报学习会,了解国家大事,提高思想觉悟。快过节了,大家就排练节目,记得那时最常排的节目有《洗衣舞》和《六个老太太学毛选》等。我还自编了说唱小节目《我们的班长》,写了小说《金色的道路》。虽然文字很稚嫩,但却乐在其中。
党、团组织很关心、重视青年人的学习和思想,发现谁有问题就主动找谁谈心,这让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能够安心工作。有许多年轻人还递交了入党、入团申请书。
记得当时最漂亮的服装,就是一身蓝色卡其布的铁路服。那铜质的纽扣,在阳光下闪着黄灿灿的光(也有黑色的胶木扣的),我们齐肩的小辫儿编成麻花样,那可真够漂亮!
一到星期天,我们常常穿着漂亮的铁路服,去队部供应站买日用品,去草地采野花、找野菜。碰巧有大卡车去刚察县,还能带上我们去县城逛一逛。刚察县城没有内地的村子大,公路从县城中间穿过,两旁有零星的小商店和小饭馆,顾客大多是身着藏袍的牧民,连县政府和武装部都是低矮的小房子。在县城边上,我们有时会碰到赶路的牧民在路边做饭,他们找来几块石头支起锅,加上水袋里的水,点燃牛粪用手动风袋呼呼地吹起火苗,锅里的水沸腾了,不多久,他们就捞出刚开锅的羊肉大口吃了起来。那样子很是豪爽。
秋天到了,不少牛羊被运到了哈尔盖,集中之后再由闷罐列车运往西宁。那一群群的牛羊你拥我挤,你冲我撞,像云朵像海潮聚集在一起,咩咩哞哞声不绝于耳。它们大概还不知道自己不久就会变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草原上的民族热情好客。当地的藏族同胞有时会来铁路供应站买酒,一旦碰到我们的男同事,往往就“阿喽,阿喽”地打起了招呼,有时还会随手打开刚买的酒,热情地递到铁路职工手中,邀请他们一起喝……
“大家快来啊,我们和站长一起合影留念吧!”我的思绪顿时被老同事们的喊声打断,回到了现实当中。大家请两位现任站长站在中间,站长摆摆手:“你们是车站的第一代建设者,是老前辈,是尊贵的客人,请大家站中间。”就这样,我们这些离开了45年的老家伙们站在写有“哈尔盖车站”的售票大厅和候车室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如今的哈尔盖车站,已没了昔日模样,经过45年的发展变迁,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型车站。它贯通着青藏铁路,一直延伸到拉萨线,在高原交通运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站台上清洁宽敞,站台下铁轨铮亮,一条条铁路伸向远方,一列列东来西往的列车从这里经过……整个车站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大气磅礴。看着飞奔的列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听着列车鸣声渐渐远去,抑制不住的喜悦涌上心头,它们多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从这里踏上征程,奔向远方!
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站长和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着车站这些年的变化……
当年我们建成的第一个哈尔盖车站今天已无影无踪,可大家心头却满是欣慰。中国腾飞,处处都是惊喜,又何止一个哈尔盖车站!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骄傲,也为自己曾是一名铁路建设者而自豪、骄傲。再见了,哈尔盖!再见了,那难忘的岁月!再见了,我们无怨无悔的青春!祝愿哈尔盖车站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青海高原永远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本文摄影图片由庞彩德、杜海英、黄宝福、陈艳平等提供)
作者:王岩梅武喜娥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