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仲景本意
1.尊重原文: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一是传统的注释:是原地踏步。二是新潮的研究:60年代以来,走了冤枉路。千万不要靠读注家:如陈修园的以运气学为主。推荐尤怡、柯韵佰以成无已晚年的《伤寒明理论》。
2.立足临床,着眼疗效。
如何来研究《伤寒论》乃至于中医学
一.用经典指导临床:用中医思维来用药!
二.临床必须回归经典:
三.把中医学术统一到中医经典上来:学好三本书《伤寒》、《金匮》、《温病学》——成专家了。半夏泻心汤——东垣化裁成清暑益气汤。小柴胡汤——吴又可化裁成达原饮。叶天士用附子:《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多得是。
临床怎样学习经方
经方的病机——抓方规,抓用药的时机。
一.有心求证,临床观察每一个经方的疗效:妇科大名医的“二个散一碗汤: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四物汤。妇科病全包了。四物汤可变20多个方子。如1当归芍药散:白带多:加利水收涩药:芡实、米仁。不孕:腰痛,白带多,性欲淡漠,体质差,加一点点郁金疏肝及仙茅、仙灵脾。如2芍药甘草汤:(1)。对平滑肌的疼痛疗效都很好(2)。对经前的头痛、肝血不足的头痛好。(3)。合四妙散:湿热痹证腰以下的疼痛:加点通络的藤类药,很快止痛。赤白芍合药:以10克开始——60克。(4)。合四金汤治肾结石,或合六味地*丸化石。
二.掌握六经辨证,要定位定性,用伤寒六经来规范临床必须熟读纲领性、辨证的条文、有方有证的条文。百病起于表!用药要抓时机。1.外感吊水后坏病才来找中医:辛温解表要注意加化湿。
2.表证阶段失手应以辛温为主。
3.老年人、小孩子注意:辛凉为主则陷表失表误表!医院住院半个月发烧:小柴胡加葛根、防风;后以健脾益气冲剂(玉屏风加参苓白术散)善后。
4.小柴胡合茵陈蒿汤治急肝*疸有表要加透表药。抓住肝胆脾胃的湿热、气滞:加草药如蛇舌草,垂盆草,白马骨2-3再加健胃药。酶下来后最少要吃3个月药。
5.肝硬化:1同样用上方;2消化吸收功能恢复以后加鳖甲、姜*、三棱、莪术。3注意脾胃消化功能,能吃能化,易治!用药的时机:肝硬化胃口好,才可加三棱,莪术。
6.三阳转阴的问题:有二种情况下可转:1。10岁以下的小孩;2。第一次来看病的。三.文献整理差得很远:1。胃脘痛治肝:叶天士舒肝和胃案很多。2。皮肤瘙痒:脾虚生风——五味异功散加风药。3。口唇肿胀,发裂,口疮:脾开窍于口——五味异功散加胡*连、竹叶、连翘。
经方的临床应用
主张西医的病名,中医的辨证!中医要与时俱进,疗效要落到实处!一.要辨识病机:五苓散的前提:口渴无伤津的现象,气不布津,津不上承,舌质淡白嫩。1。非糖尿病的口渴:加杏仁,桔梗。2。中老年妇女常尿路感染:舌苔白,润,滑者效速。3。前列腺炎,年纪大的配金匮肾气丸,疗效提高。4。小儿遗尿:要加远志、石菖蒲通阳化气。5。尿崩症:加桑蛸、芡实、智仁、金樱子中的2-3味。五苓散的桂:肉桂、桂枝均可。五苓散要嫩末,米汤送服。
二,抓主证:六经主证,病的主证;重佐症;定病性病位,注意重视舌苔!(一)结胸证:“正在心下(胃)”。必舌苔*白相兼而腻方可芩连姜夏合用:如三泻心汤、*连汤、小陷胸汤。(二)炙甘草汤:很不好用!舌苔白而润、舌红则忌用!桂与草=1:2=10克:20克。冠心病不主张单用炙甘草汤,重用活血化瘀药不妥;活血药应少用!炙甘草汤常加*芪(重用大于15克)薤白、瓜蒌、龙牡、远志、桔络。(三)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病更要重舌苔。《伤寒论》少舌苔,要从《温热经纬》中补充。三.落实病位,落实脏腑,与西医不一致要注意。四.(一)竹叶石膏汤(定位在阳明)1。鼻咽癌的好方;2。胃火牙痛;3。血小板低下的牙龈出血。鼻咽癌的头痛就是阳明经头痛。化疗后口干:加沙参、山药、石斛、元参。胃火牙痛:石膏30-50克,加点茅根及僵蚕、白芷类风药。(二)胃脘痛:如四逆散合方:寒合良附丸;热合小陷胸汤。(三)结合定性:表里寒热虚实,从纵横上下表里多层面多角度的辨证!五.深究方规,抓住主方:(经方的病机一方规)1.方规:不论经方时方,是方剂的规律。君臣佐使的规律;每个方子的方规清楚、抓住方证(病机证候)。2.药物的性能和主治要明白。小柴胡汤是和肝胆脾胃之方。3.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变了25个方——当归四逆汤:温通血脉。(1)痛经百分之百是血虚肝寒或则肝血虚寒!不是瘀血!!寒凝则血滞而痛!用当归四逆汤!重则加吴萸!一剂知二剂已!轻者生姜红糖汤。(2)寒厥乌鼻证: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3)早期脉管炎:合四妙勇安汤。4.更年期综合征:医院妇科主任1周愈。柴胡加龙牡汤合甘麦大枣汤。5.提高疗效:(1)真武汤:用后人没劲,疲乏得很,气上不来,故用参芪真武汤!(2)半夏泻心汤:故加木香、枳壳、厚朴、陈皮中的2味,湿热证一定会阻滞气机!(3)桂枝甘草汤《医案金鉴》化成参桂保元汤。6.经方非常规范,不要乱来,不要乱加药(拿不准的)必须抓住方规——主证,融为一体!7.用经方的2派:原方原量:崇古遵经不越雷池一步。加减活用:思维,理念要正确。六.代裁经方,扩大运用:(一)经方运用:师其法不泥古,《伤寒论》不能光看到其规范的一面,《伤寒论》有其灵活的一面,如类方。呆板固执者学不好《伤寒论》!吴鞠通:“医之所病,病道少”!1.经方本身的化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1)桂枝汤的加减:a颈椎增生:加葛根20克、姜*、防风;b加附子汤救误很好!原方。春扦淋雨感冒,羌活类2剂自行抓药误汗大出恶寒案。C麻桂各半汤:荨麻疹(风寒郁遏在表)。d柴胡桂枝各半汤:荨麻疹.附1.荨麻疹我只用了方:c.d和柴胡温胆汤加防风,路路通疏风药1-2味!附2.牛皮癣3例:用当归拈痛汤!原方加一点点祛风药,不要用凉血药!要吃3个月,6个月,一年;当归苦参很重要,等量用10或15克。(2)小柴胡汤:调和表里、阴阳、气血、脾胃、寒热,用的频率最高。小柴胡汤的变局实在太丰富了!《伤寒实践论》中用四逆散+小承气+理气药3剂治急性胰腺炎!用平胃散化湿——苔变薄。(3)《伤寒论》中寒温并用的方效果都很好也很好驾驭!(4)治肿瘤:不用一味抗Ca药,放化疗术后的病人一大把!a.80多岁食道Ca放了支架:*连温胆汤.b.消化系统Ca:辨证用药+片仔癀(按说明服量).C.肺ca:三七3-5克一次,白芨20-30克一次,天天吃或交叉吃.炆1小时再瘦肉煮半小时加酱油或盐。附1:肺TB空洞:三七、白芨效果百分之百有效,3个月。附2:活血化瘀药我首选田三七粉一日3克。常用于肝硬化出血。附3:我们治人:胃口,饮食!
(二)经方与时方的合用:这也是与时俱进!三因制宜,方子不能一刀切!互相补充,增强疗效!1.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营卫不和表虚证、误表失表!合补中益气汤:气虚明显者。2.桂支汤合二陈汤:外感引动宿病,老慢支、肺气肿感冒痰多!3.桂枝汤合炙甘汤治冠心病心绞痛。加芪参(气虚)+薤蒌+桔络、丹参(少量)。有郁热、有内热的不能用炙甘草汤!4.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腰以下的疼痛都可以用。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先把湿热清得差不多了,或祛风渗湿外因差不多了,再大量吃六味地*丸:先扫外围,再炸雕堡!用药如用兵!如腰椎增生,后脚跟痛!属督脉,吃3个月六味地*丸。5.芍药甘草汤合四金汤:尿路系统结石——止痛化石。凡内脏平滑肌的痛:芍药甘草汤;肾盏内的效差;胆结石:小柴胡+四逆散或大柴胡化裁。6.胃脘痛首选寒热对方良附丸、小陷胸合四逆散,或再加厚朴、紫苏类。7.柴胡二陈汤:慢支体弱,内有痰盛,外有表寒,或合姜辛味。小青龙汤:痰稀薄如水!如痰粘则禁用小青龙!8.柴胡平胃散:广东人能吃会吃+空调病。附:空调病:三仁汤;还治阳萎(苔厚便溏)。甘露消*丹:舌苔厚、盗汗(上半身)。9.柴胡温胆汤(不用姜枣):表里肝胆不和,胆胃失和、更年期综合征。姜枣治外感不可少!(柯韵伯:起正汗而驱邪汗)。温胆汤要重视:怪病多从痰着手!温胆汤:失眠、癫痫、帕金森氏综合征、中风流涎:先用温胆汤化痰通络,无涎后再进*芪活血类!(用药的时机)10.柴胡四物汤:既凉血又补血。1。热入血室证;2。月经不调。而参芪四物汤合胶艾四物汤则适合服凉药后或体凉便溏者。11.柴胡五苓散:急性*疸性肝炎。12.肾着汤治腰痛不分男女,腰冷腰重。
讨论提问
1.甲亢:先控制脉率、控制饮食、生津。2.五苓散治尿崩症:3-5岁小孩,谈不上肾虚。3.小儿遗尿:全部可用五苓散。4.单纯性血尿很复杂,很难说是什么病。5.甘遂甘草相反不一定,十八反要重新考虑。6.慢肝不赞成用补肾药!7.“肝无补法”这一名话是对的!8.小柴胡中的人参:有热象的用太子参;无热象的用*参;*参补性不大,不易雍滞,不像*芪。9.广东人冬季发痤疮:五味消*饮:肺胃湿热的原因。10.芍药:我认为苦平酸收,我用酸甘缓急。脚挛急(抽筋)加牛夕、木瓜、蚕沙。11.苓桂术甘汤:治风心、冠心。舌质红要看津液,有津液照样用,舌红少津不能用。
附1:中医把脉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号脉方法: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李时珍脉决总结了中医常见的脉象和主病,不得不感谢古人的智慧。方便了我们后人学习28脉分脉脉歌及全部脉象动态图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滑脉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涩脉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虚脉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实脉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长脉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短脉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洪脉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微脉【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细脉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濡脉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弱脉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紧脉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缓脉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弦脉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动脉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促脉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结脉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代脉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革脉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牢脉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散脉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芤脉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伏脉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疾脉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鉴别和对比各种相似脉象的对比图片如下。附2:中医脉诊必备口诀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浮统五脉要明勘
(濡、革、洪、微、散)
沉含四脉重方得
(伏、细、牢、弱)
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
浮脉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
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
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
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
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
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
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
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
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
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
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
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
长脉
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
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
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
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
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
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
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欲断。
细脉
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
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
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
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
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
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
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
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
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
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
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陈瑞春教授陈瑞春(—),男,江西铜鼓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医院*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临证真经:舌脉要诀脉看虚实,舌看寒热,再兼问闻参机变,就大体辨证也心中有数了。中医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关键的弄清后四个字就行,虚实寒热。前四个字太虚不好把握,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可以举—大堆症状和现象,归之为一,推之为千,握者,难也。不如脉舌,舌质红即可断为热或偏热,用寒凉药就无大错;舌质淡白即可断为寒或偏寒,用温热就无大碍;苔腻偏湿、苔干偏燥亦是明见。大旨为此,亦可细究诸如。(1)舌淡当温病可否温阳,何时可以用温热药?临证最可凭的是患者舌质。如舌质不红,或淡胖多齿痕者,则可以大胆遣用温阳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随时查验舌质变化,若舌质由淡转红,齿痕减少,则应将温热药减量或停用,以免过用伤阴而变生他证。(2)苔*当消一般认为,苔*为热,当清,此为常法。据我临证所见,舌苔*或*厚,主要是胃中积滞所致,应以消法为主,或在主方中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或配伍保和丸,效果明显。不可过用苦寒清热,因“脾胃喜温而恶寒”(孙一奎《赤水玄珠》),在杂病处方中常规配伍谷麦芽“快脾开胃”(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鼓舞胃气,助消化也可治苔*。(3)苔腻当化中焦湿滞即见腻苔。何谓“湿”?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检查“湿”的方法,更没有治湿的办法。中医采用芳香化湿的方法有特效,常用白蔻仁、砂仁、藿香、佩兰等,如苔腻而厚,可加用苍术、麻*、草果仁。一般来说,舌苔退了2/3即可,不可过用,以免化燥伤阴之弊。(4)苔少当养杂病所见到的舌苔少,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先见到舌苔剥落,逐渐发展到苔少,最后出现无苔,或如猪肝状的舌象,甚至舌体裂口疼痛,或兼有口干少津,食不知味,双目干涩,大便干结等。此种苔少舌象,多属阴亏血虚、津液脱失,概宜养阴、养血、养液,药以甘寒为主,如石斛、麦冬、生地*、山药、玉竹、天花粉之属,并守方坚持,定会收效。关于脉象主要按有力无力、是大是小、是粗是细就可以断虚实,有力而大且粗为实,尽量少用或不用温热补药,否则易犯实实之戒;无力而小且细为虚,可以用补药养血益气温阳,慎用或不用苦寒活血通泄攻下之药,以免犯虚虚之戒。大旨为此,随着临床经验增多,还可以继续细化:诸如右寸沉无易患颈椎病;双寸浮滑有力多见头部火旺;双关如豆,肝胃不和,柴胡剂处之;右关沉弱多见脾虚或胃部手术过;脉弦细如梗必见肝病;左关洪滑有力必见肝郁火盛,男子右尺滑数多见下焦前列腺泌尿系症状;女子右手尺不足,沉弱者,兼舌淡胖,不论有无瘀血,则必有少腹冷,腰寒凉,白带黏少而清稀,此为子宫虚寒,易用暖宫药如淫羊藿、小茴香、良姜、苍术及补肾药熟地*、菟丝子、牛膝、枸杞子,气虚加*芪,血虚加当归,瘀血加桃红等。据脉用方施药,方便直接。总之一句话,把住舌脉,即可确定寒热虚实,再参合问闻二诊,大体就可以确定了,处方用药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不会出原则性问题。要想把病看得更好,那就是经验技术的问题了。关于察舌按脉,吾确实不精,仅此而已,班门弄斧,希望以后能学到高明者简单实用的脉舌秘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